您好,欢迎来到探长! 请登录 | 免费注册
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水滴投资 >  其他投资 >  正文

2017逆回购

2017-05-30 17:10:29

分享到:
关闭 打印 关注 1 阅读 1740

20175月,不管是股市、债市还是楼市,宽松的货币政策、流动性的宽裕无疑是支撑这些资产上涨的基础。

一行三会合力整顿金融秩序,去杠杆,加上央行连续两个月的缩表,导致市场资金骤然紧张,不断呈现股、债、大宗商品多杀的局面。

市场一时风声鹤唳,银行、国企、地方政府、证券等各路亲儿子、干儿子叫苦连天,大有金融危机重演的架势。

央行通过中期借款便利,单日再次向市场投放4600亿资金,同时也否定了缩减资产负债表的传闻,让货币政策的松紧度,再次模糊起来。

央行为什么要逆势放水?

1.股市扛不住。短短18个交易日,股指从最高的3300点左右,大跌到3000点,股票市场就无故蒸发4万亿,人均亏损超8万,有1800只股票创2638点以来新低。

很多人账面亏损已经达到了30% ,基本上是股灾4.0版的预演。再不注入流动性,股市可能崩盘。

2.债务危机重现苗头。市场上流动性紧张,必然会推高银行同业拆借利率,当前已经导致了国债价格大跌,国债收益盈利大涨,地方政府和企业发行债券的成本必然上升。

债券到期兑现支付的压力也必然加大,就像3月份的山东企业集体债务违约一样,流动性收紧会成为很多负债高企公司的绞索,引发资金链断裂,很多地产公司业也会陷入这种危机。

一行两会如果继续坚持降杠杆,整顿金融市场,必然会引发债务危机,后果不堪设想。

3.银行风险。地方政府、房地产开发商和企业是银行放贷的主要对象,一旦上述主体出现债务违约,银行的风险必然会集中暴露。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的中枢神经。

如果因为借贷主体无法还贷而出现资金链断裂,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也就不远了。山东辉山乳业100亿债务出现问题,牵涉到23家银行,这只是银行债务问题的缩影。

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,2017512日,人民银行开展MLF操作4590亿元,无逆回购操作。

其中,6个月期MLF操作665亿元,1年期3925亿元,操作利率分别为3.05%3.20%,与前期持平。

相比20161月份历史记录保持者4100亿,一不小心,央妈就撒出了单日净投放历史之最。

在资金利率已然走低的背景下,央行超意外主动注入流动性,说明央行在试图缓和前期金融监管政策对金融市场造成的负面冲击,极力进行补救,防止金融危机被提前引爆。

只是这种时紧时松的货币政策,到底会将中国经济推向何方?谁也说不清楚。

央行是如何大水漫灌的?

央行大手一抖,单日4590亿的流动性释放,受到了银行、股市、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的叫好声一片。

开闸放水,他们终于可以缓一口气,股市也在当天企稳反弹,走出了一个深V的走势。

因为本次释放的4590亿元,都是基础货币,通过商业银行、影子银行的存贷款转化,需要乘上5左右的货币乘数,基本等于向市场投放了2.3万亿的货币量。

这样的货币投放量,以前是要再几个月完成,如今一天就完成了,说大放水,一点都不为过。

更何况以前类似操作,基本上都是7天、28天这种短期操作,到期就收回。而本次4590亿元,投放的时间在6个月到1年,这些流动性在市场上呆的越久,产生的货币量就越大,洪水效应也越大。

央行投放基础货币主要有两个渠道,一个就是外汇占款。

当前外汇占款占据基本货币发型的80%左右,每流入1美元外币,央行就发型等值6.9元人民币,外汇得到流入,成为中国基础货币增量的主要来源。

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次贷危机后,大量外资涌入,导致中国市场的流动性极度充沛,并不断推升资产价格的主要原因。

在当前外资流出,外汇占款大幅下降的情况下,央行投放货币就只能依靠第二个手段了,那就是MLFSLFPSL等,就是商业银行通票据抵押、质押的方式,从央行那里获得贷款。合格的抵押品包括国债、央行票据、政策性金融债、高评级信用债等。

大型商业银行通过质押和抵押,从央行获得大量资金,大型商业银行再通过同业存款、同业理财及外委投资等方式,将这些流动性输入给中小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,最终渗漏到市场的企业和居民,完成资金在市场流动性的传导。

楼市垮塌下的大通胀,大放水主要是为了保啥?

保证债市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充足,保证不出现大规模的债务违约,以免将商业银行推向倒闭破产的境地,这应该是当前央妈防止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核心举措。

至于说股市,由于其和银行的关联较松,其对银行系统的威胁,远远小于债券市场。

股市的暴跌,对散户的韭菜收割效应,远大于对金融系统的威胁,所以这个不是政策保护的重点。从这点来看,短暂幻想的牛市已经结束,股市的下行应该不可避免。

当前楼市调控异常严厉,但是最终目的是在保持成交价格不大幅下降的情况下,在保持土地财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,继续推进限售措施,将流动性锁死在楼市里,为央妈继续执行大放水的政策腾出空间。

个人判断,通过限购、限贷、限价、限售四限措施,加上楼市上涨尾声的示范效应,配合上宽松的货币政策,基本达到了楼市的调控目标。

按理说,只要央妈继续实行大放水的策略,商业银行对地产商的资金支持就不会终止,在国家和媒体去库存的合力下,开发商的现金流是不会出现问题的,民众的购房热情还会继续高涨,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还会继续红火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万众期盼的楼市垮塌丝毫没有到来的迹象,但是只要弄清了继续大放水的资金去了哪里?对谁有利,对谁有害?我们就回明白,楼市的垮塌是必然的。

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金融创新,所有的金融创新的初衷在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,但最终由于监管短板和金融机构盈利冲动沦为套利工具。

传统的以中央银行—商业银行为核心的货币创造模式,正在转向为中央银行—影子央行——商业银行——影子银行为模式的货币创造工具。

“影子央行”和“影子银行”体系正在进行广泛地信用创造行为,大量的超发货币,在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空转,实体得不到丝毫浸润,滋生了系列风险。

五个方面:

1.导致金融空转虚耗、资金脱实向虚,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下降。

2.层层加杠杆、加久期、降信用,信用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被放大,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。

3.“影子央行+影子银行”体系创造的货币如果穿透底层资产,大部分通过债券和非标流向房地产、基础设施等领域,2014-2016年先后推动股市、债市、房市资产价格大涨。

4.信用创造更为复杂和隐蔽,这些活动并未被纳入传统的货币金融统计口径中,脱离于监管视线之外。

5.信用创造体系的“影子化”还给宏观调控造成了挑战,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效率。

央妈大放水超发的货币,通过在金融系统内部,层层加杠杆空转,或者流向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等效率极差的领域。

这意味着,当前实体企业难以为继和倒闭的趋势,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。而实体制造业承担中国25%左右的就业人口,如果制造业衰落,随之而来就是服务业的衰亡,这样的传到作用下,失业会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。

那些高负债购房得到就业人群,一旦受到失业的冲击,手中的流动资金大多只能支撑一年的房贷,一年之后就会出现断供潮。而断供,无疑会成为冲击楼市价格和银行系统的最致命一击。

羊群的跟风效应,会让那些炒房的人,不计成本抛盘,而那些购买刚需房的人,也会因为担心失业无法还贷而提前抛房套现,大量的抛盘,会成为压垮流失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楼市资金的涌出和垮塌之日,叠加上央妈对债市和商业银行的放水,必然形成滔天的货币洪水,冲击央妈一直在竭力掩盖和守护的命门——汇市,还有关系到民众生存根基的商品、日用品和粮食价格。

一旦货币洪水冲击这两个最薄弱的环节,通缩的表象会被彻底揭开,货币露出通胀的狰狞面目,吞噬掉一切财富和努力。到那时,所有的金融政策,都是杯水车薪。

两只手加一个头,顶着5碗水玩杂技,玩平衡,最终必然会掉下来两只碗,两只掉下来,其他的三只也会在表演者和围观者的惊叫声中掉下来,这就是股汇债楼及商品价格的宿命。

央行继续放水,有人欢喜有人忧。

1.人民币贬值。货币政策继续向松调整,降准有可能对人民币贬值带来进一步的刺激。

2.对银行业信贷的影响。只要央行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,并且给市场放水了,很容易增加银行信贷的冲动,而且今年信贷已经比较多了。

3.对资产泡沫的担心。当实体经济资金出现短缺,融资成本升高,市场期盼的就是放松货币政策。

因为一旦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,必然增加企业的整体成本上升,对于实体经济并不是好事。

如果央行的货币放水能直接对接实体经济,或许能够避免楼市过度吸纳新增的货币,再次形成楼市新一轮的泡沫。

而且央行放水之后,市场上的货币充足了,银行也许会放低贷款要求,民企或者创业者贷款会变得容易一些,当贷款的成本降低了,万众创业的热潮又能再一次得到激发。

央行放水对理财类产品有何影响?

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充足,资金就会变得便宜,以货币基金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各类产品收益率有可能下降。同样,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会受到冲击。

不过,股市进入调整期,创业板表现不佳,楼市又处于观望期,对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投资者或许还是会选择把钱存在银行,或投资一些有保障的理财产品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即便下调理财产品收益率也不一定会导致资金外流。